5G时代催生出百亿级终端接入网络,全球近50%数据需要在边缘侧处理,凭借着延时、实时性、带宽优势,边缘计算将大范围应用。而超融合的融合特性、模块化特征使得这一系统如为边缘计算量身定制般。
数据均传输至云端不现实
毫无疑问,5G的带宽、传输优势使得百亿级终端设备接入网络,同时AR/VR、自动驾驶等也将成为现实,这也势必产生海量的用户数据。
如果将这些数据都传输至云端处理,既会造成网络的拥堵,同时也将使得延时增加,如在自动驾驶上,如果每一个操作都等待千里之外的云端数据中心反馈,再加上处理的时间,车子可能已经行驶至另一个路口或发生了交通事故。
另一方面,将数据均传输至云端无疑也增加了时间成本、计算、存储等硬件设备的采购成本。
5G呼唤边缘计算
而边缘计算靠近用户及终端的特性,使其可以就地对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预处理、传输。其本质是把负载切分并分布出去,将子部件或子系统直接放在边缘侧就近处理,实在无法就地完成的工作和边缘处理后的汇总数据拉回云端统一处理。
可以说,边缘计算的出现减少了云端的数据传输量,降低网络堵塞概率,最关键的是提升了实时响应能力。从成本来看的话,边缘计算也由此降低了时间成本和数据传输和存储的资金成本。因此,IDC预测,未来几年内,边缘计算处理的数据量将达到全球数据量的50%。自然,从芯片厂商到系统厂商纷纷发力边缘计算。
超融合是边缘计算首选
谈到计算,不得不涉及计算的承载者,边缘计算亦如此。如传统集中计算的数据中心一样,边缘计算同样需要计算设备、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同时,边缘计算所需的数据中心是与传统集中计算的数据中心不同的。边缘计算的特性要求其数据中心在形态规模上微型化,对环境的耐受性也需提高。同时,运维管理也需要尽可能便捷化。
而边缘计算的这些需求,与超融合系统不谋而合。相比传统系统,超融合系统适用于边缘计算的原因只要有3点。
第一,超融合系统实现了计算、存储、网络等部分的融合,同时具有一定的弹性扩展能力。自然,超融合在形态上趋于整体化。
第二,整体化的形态使得超融合系统在规模上小型化,同时方便用户运维与管理。
第三,相比传统系统,超融合系统通常在交付前已进化模块化预处理,因此省去诸多部署环节,真正实现交付即使用。
综上可以看出,5G将推动边缘计算发展,而在基础设施上,最大的赢家却是超融合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