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对一个目录进行监控,检测其内部是否有文件的新增、删除、以及每个文件的内容是否发生变化,这个时候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选择怎么做呢?
显然也是一个比较麻烦的工作,倒不是说难,主要是比较繁杂。但万幸的是,已经有一个第三方包watchdog帮我们完美地实现了这一点,所以这就是Python啊,想做什么都有现成的。
那么下面就来看一下它的用法,当然要先安装。直接:pip install watchdog
即可。
使用方法
在我的桌面上有一个空目录test,一会儿我们对这个目录做的操作都会体现出来,另外这个包是可以适配所有主流操作系统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
# 导入Observer和FileSystemEventHandler from watchdog.observers import Observer from watchdog.events import FileSystemEventHandler # 定义一个类, 继承自FileSystemEventHandler class CodeEventHandler(FileSystemEventHandler): def on_moved( self , event): """当一个文件或者目录被重命名时""" print (f "{event.src_path} 被重命名为 {event.dst_path}" ) def on_created( self , event): """当一个文件或者目录被创建时""" print (f "{event.src_path}被创建了" ) def on_deleted( self , event): """当一个文件或者目录被删除时""" print (f "{event.src_path}被删除了" ) def on_modified( self , event): """当一个文件或者目录被修改时""" print (f "{event.src_path}被修改了" ) def main(): # 创建一个观察者 observer = Observer() # 开启调度, 接收三个参数: handler、监控的目录、是否递归所有子目录 observer.schedule(CodeEventHandler(), r "C:\Users\satori\Desktop\test" , True ) # 启动监听, 注意: 这里是开启了一个新的守护线程, 所以程序如果结束, 该线程也会停止 # 这也符合我们的需求 observer.start() main() while True : pass |
下面就来演示一下:
创建一个文件
1
|
C:\Users\satori\Desktop\ test \新建文本文档.txt被创建了 |
创建一个目录
1
|
C:\Users\satori\Desktop\ test \新建文件夹 被创建了 |
重命名
1
2
|
C:\Users\satori\Desktop\ test \新建文本文档.txt 被重命名为 C:\Users\satori\Desktop\ test \1.txt C:\Users\satori\Desktop\ test \新建文件夹 被重命名为 C:\Users\satori\Desktop\ test \test_child |
将文件1.txt移动到子目录test_child, 所以此时会伴随一个创建、一个删除以及一个修改
1
2
3
4
5
|
C:\Users\satori\Desktop\ test \1.txt 被删除了 // 因为该文件移动之后相当于不存在了, 所以被删除了 C:\Users\satori\Desktop\ test \test_child\1.txt 被创建了 // 显然此时文件相当于被创建 C:\Users\satori\Desktop\ test \test_child 被修改了 // 因为 test 目录里面的文件变了, 因此相当于被修改了 // 如果是文本, 那么会监控内容是否变化, 目录则监控内部文件的数量和位置是否有变化 |
修改文件1.txt
1
|
C:\Users\satori\Desktop\ test \1.txt 被修改了 |
小结
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内部都帮你封装好了,所以watchdog这个包确实可以节省不少事情。
以上就是python基于watchdog库全自动化监控目录文件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python watchdog库全自动化监控目录文件的资料请关注服务器之家其它相关文章!
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traditional/p/13616918.html